【分析】
当模板的卡具没卡紧时,浇捣混凝土产生的侧压力,会将局部模板向外推移,造成胀模,混凝土变形突出墙面。圈梁混凝土内外侧不平,上口弯曲歪斜,不成一直线,砌上层墙时局部挑空。由于胀模导致混凝土漏浆,水泥砂浆流挂在墙面上,污染了墙面,给下道工序增加麻烦。
【措施】
1.圈梁或构造柱的模板固定通常采用在墙内留穿墙扁担木或卡具的施工方法,圈梁扁担木留在梁下二皮砖统一标高上,支侧模时应拉通长直线,保持模板上口平直,上口宽度应有临时撑头控制,上口斜撑与穿墙扁担木、上口横档钉牢,圈梁上口标高用竖棒按标高控制线测定,使其在同一水平线上。构造柱的模板卡具留洞在墙体大马牙槎两侧对称留置。
2.圈梁或构造柱模板应与墙面贴紧,卡具夹紧,使用的木制卡具或钢管卡具等应及时检查,发现有损坏的应修整或更换。
【分析】
1.梁两侧侧模下口外侧的支撑木板或木枋未钉牢,导致底口炸模。
2.当梁的高度超过600mm时未设对拉螺杆,或设置过少,模板的刚度不足,受力变形鼓胀。
3.梁侧模上口横档未拉通线,斜撑不足或斜撑的角度过大支撑不牢而造成局部歪斜。
4.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对模板直接振捣造成模板的损坏及下料对模板的冲击破坏等。
【措施】
1.支模时应遵守边模包底模的原则,侧模底部设置通长的夹木条,施工必须保证夹木条的质量,且将其与支撑木枋连续钉设牢固。
2.梁侧模的拼接接头应互相错开,且拼接处横档应保证有足够的搭接长度,且在拼接处设加强斜撑。
3.普通梁可以按照经验进行配置,对于高度大于600mm的深梁、大梁应进行模板设计。当梁高度大于600mm时应自梁底以上每高300~400mm设置一道对拉螺杆。
4.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应避免下料高度过大对模板造成的冲击破坏,混凝土振捣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对模板的直接振捣冲击。
【分析】
使用的定型模板模数与梁或柱的长度尺寸不匹配,当排列组装模板时,把不够整块的缺少定型模板的部位排到了梁柱节点处,将节点处用散拼模板组装,造成支模困难,固定不牢,散拼模板活动,有的嵌进了梁或柱的混凝土内,减少了梁或柱截面尺寸。
【措施】
模板设计应有合理的排列图,梁柱节点应采用节点定型模,并有可靠的固定方法,避免模板嵌入混凝土内,如不采用节点模板,整块模板应首先满足梁柱节点尺寸需要,先配齐,补缺模板应安设在节点以外的梁柱其他部位,并固定牢固。
【分析】
拆模后,预留门(洞)口扭曲、歪曲、不方正。门洞口预留位置不正。尤其是门(洞)口一侧常设有小断面柱子,容易出现严重蜂窝、麻面。后立门口的预埋木砖振捣混凝土时容易移位,甚至找不到。
原因分析如下:
1.门口固定不牢,浇筑混凝土时位移变形。
2.门口两侧混凝土没有同时均匀浇筑,或两侧浇筑高度差太大,造成受力不均,将门口挤偏。步混凝土浇筑高度过高,也会造成门(洞)口下部变形过大。
3.门(洞)口尺寸与墙厚相同,钢模压口不严密,支撑不牢,容易发生位移和漏浆。
4.假口拆模时用大锤猛击,模板被砸坏,重复使用时容易造成漏浆。
5.门(洞)口边(尤其是小柱、门顶暗梁)钢筋较密,振捣不实,产生露筋、蜂窝或孔洞。
6.木砖固定不牢或受振捣过猛,发生位移或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