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周毅 胡祥熙)"科学探索奖"设立于2018年。每年,它会遴选不超过50名青年科学家,每人在5年内可获得300万元奖金,用于自主展开科学研究。
然而在项目最初阶段,很多人收到宣传邮件后都以为是诈骗邮件,未予回应。发起申报2个月后,项目组总共只收到了12份申报材料,甚至还有申报人声称自己发明了"永动机"。
6年后,"科学探索奖"已成为最受瞩目的科学大会之一。不久前,2024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49名获奖人从1000多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在今年奖项的提名、推荐和评审过程中,有超过600位各国院士及20多所著名高校校长参与。仅在提名推荐阶段,就有十余位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得主参与其中。
现场大合影现场图
科学探索奖不仅为有志于长期研究、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提供了条件,它"以学术为中心"、"科学家主导"的宗旨也极具示范意义。
"中国当前的学术生态还不尽人意,尚有许多改善和重塑的空间。"中国科学院院士、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监督委员会主席王志珍在致辞中鼓励获奖人,要带头为中国科研文化建设吹进阵阵新风,形成股股清流。
王志珍院士为颁奖典礼致辞现场图
值得一提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正在打破偏见,向基础科学的前沿高地发起冲锋。
今年的科学探索奖共49位获奖人,其中7位是女性(去年3人),同时还出现了首位女性青年数学家。在数学物理学领域,女性获奖人就有3人,"她力量"撑起半边天。
在颁奖典礼现场,王志珍院士寄语道,"要鼓励更多女孩子摆脱封建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打破偏见、自信自强、发挥优势,投身到科研队伍中来。"
"喜欢科学,就应该去坚持自己的热爱"
今年的数学物理奖共有3位获奖者,她们是清华大学教授单芃、周树云,北京大学研究员杨晓菲。
"80后"单芃,是首位获得科学探索奖的女数学家。单芃于2017年回到清华大学,在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担任教授至今,她曾在2017年获得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单芃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几何表示论--它可以简单理解为用几何的方法来研究一些代数和群的表示,与量子场论有密切的联系--国内目前做这个方向的人还很少。
单芃作专题报告清华新闻网
在很多人眼里,数学是一堆枯燥的数字,但在单芃眼里,数学具有独特的美,自2002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以来,单芃近20年的人生就和数学紧密相连。"数学揭示了世界的客观规律。"即使是科研路上的那些困顿和迷茫,在拨云见日、窥见真理的那一刻,也都烟消云散。
单芃不忘鼓励更多的女孩,如果喜欢数学,那么就去坚持自己的热爱,不要为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不要低估自己。女孩子在性格方面偏慎重,不会太主动,相对来说,男孩子可能会更主动一点,表现得更多一点。这个时候可能有些女孩会觉得'我是不是没那么好',其实没必要,如果真的对数学有兴趣的话,就去做,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另一位数学物理学奖获得者周树云教授,也来自清华大学。
12年前,周树云放弃美国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项目科学家的耀眼身份,毅然回到祖国研究、任教。周树云从事凝聚态物理实验研究,主要利用基于同步辐射光源、超快激光及自由电子激光器等先进光源的多种尖端实验技术,在低维量子材料的电子能谱及超快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多项研究在《自然》等杂志上发表。
"1秒的1/60,是人眼的时间分辨率;0.1纳秒,是5G赫兹传输一个字节所需的时间;但今天,我要讲的是更短的时间尺度,十的负十三次方秒,万亿分之一秒。"周树云在颁奖典礼上,作为基础研究领域获奖人代表发言,"我们的研究,就是探究这样的领域。"
周树云在实验中人民网-中国妇联新闻
周树云的研究探索二维材料及拓扑材料的非平衡态超快动力学和光致新奇物理效应,致力于实现周期光场驱动的瞬时能带调控和瞬态相变。"想象一下,用一个万亿分之一秒分辨率的设备摄像机,拍摄电子在材料中跳舞的'电影',那是多么神奇。如果我们能用飞秒脉冲激光去调控材料的物理性质,我们就有希望实现更高速度的器件。"
今年科学探索奖的获奖者杨晓菲,是一位日常鼓励学生"坚持追求、下傻功夫"的北大物理学院老师。201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公布年度青年科学家奖获奖名单。凭借在高精度激光核谱技术以及不稳定原子核基本性质和结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杨晓菲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在中国工作的核物理学者。
正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是当今宇宙的最大谜题之一。CP(电荷-宇称)对称性破缺被认为是解释宇宙中正反物质不对称的必要条件之一。低能标下原子、分子及原子核等系统中永久电偶极矩的寻找,是探索CP对称性破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含八极形变重核的多原子放射性分子具有测量电偶极矩的巨大优势,但目前仍存在基础谱学数据欠缺等问题。
杨晓菲基于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起来的实验室平台和技术设备基础,提出发展全套新方法用于实现多原子放射性分子的在线产生和超精细谱学信息测量。这将为后续基于多原子放射性分子的电偶极矩测量奠定关键基础。该技术也将在多领域研究和应用发挥独特作用。
杨晓菲北京大学校友会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低谷与高潮,起起伏伏是常态,但坚持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傻功夫下到了,结果总不会太差的。"面对充满复杂问题与严苛挑战的科研之路,杨晓菲说,喜欢就坚持,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喜欢,就是不达目的就不弃不舍。你喜欢这一行,也有这个机会和条件,就执着地干下去。也许就是傻一点,不去想那么多。
今年的科学探索奖,是我国女性踊跃参与科技事业的一个缩影。新华社在2023年的一篇报道中曾提到,数据显示,全球超过33%的科研工作者为女性,中国女性科技工作者约4000万,占比达到45.8%。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女性的项目课题负责人约有6000人,项目骨干比例约27%。
即便如此,我们的社会也依然需要不断努力,持续为女性接受科学教育、参与科研事业创造公平条件。
在今年的颁奖典礼上,王志珍院士表示,希望全社会能够帮助女孩子从小树立、培养科学兴趣,培养她们自信、自强、自立的能力。"要让她们真正从心里头觉得,女孩能够做和男孩一样的事情,没有智慧、心理或任何的差别。每个女孩都可以做到,前提是你必须有自信心,要自强,这样你就能做到一切。"
科学永无止境,探索未有穷期
6年来,"科学探索奖"已经成为最具知名度,最有分量、最受学界欢迎的奖项之一。
在一些人看来,科学探索奖的共同发起人有分量。他们是:杨振宁、饶毅、陈十一、程泰宁、高文、何华武、李培根、毛淑德、潘建伟、施一公、邬贺铨、谢克昌、谢晓亮、张益唐14位科学家和腾讯创始人马化腾;
还有人认为,科学探索奖的资助力度有分量:时至今日,它都是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
虽然科学探索奖并没有对"实际产出"进行过任何硬性要求。但事实上,科学探索奖的影响力,从来都没有停留在纸面上,很多研究已经进入应用领域。
例如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有一位青年科学家在5年内就有了初步成果,根据相关研究开发的深海软体机器人,在全球首次实现万米以下的海底作业,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这一成果也登上了《自然》封面。
李铁风教授发表论文登上自然封面《nature》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6月,有7位获奖人的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多项获奖人成果入选"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在采访中透露,6年来,共有6千多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参与了奖项申报,有297位科学家脱颖而出,在这项公益项目中获得支持。
越来越多的官方和民间力量,正在为那些坚持长期主义的基础研究提供条件。"无用之大用"已成现实。今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首次落地上海,而上海正是大力一个支持前沿性、基础性研究的城市。
2021年,上海设立"基础研究特区",这是全国率先设立此类特区,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引导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从事前沿探索。为了推动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海市科委还赋予"基础研究特区"充分的科研自主权,支持机构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
在奚丹看来,上海支持基础科研的态度和力度令人印象深刻。上海推出的"基础研究先行区"与"科学探索奖"有许多共通之处:都强调长期稳定的实施周期,突出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正是对于基础科研的一贯支持,让"海上生明月,科学闪耀时"变成现实。
奚丹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支持基础研究。作为以长期主义助力基础科研的社会力量,腾讯也深受鼓舞。腾讯期待更多力量加入其中,为基础科研和前沿探索凝聚更多的创新星火,形成穿破混沌的破晓之光,在勇攀科技高峰、迈向未来世界的道路上生长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