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情
低空力量小试身手:助中国第一大作物增产10%
2024-09-30 11:45  浏览:49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它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近40%。作为联系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纽带,玉米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不过,中国玉米的平均单产量,仅相当于美国的近60%。客观上来看,中国玉米的增产增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这背后有复杂的地理和历史原因:美国的玉米种植,多集中于"黄金带",而中国玉米则呈现全国种植的特点。此外,玉米品种、气候环境和栽培措施,也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其产量。

玉米长得高、长得密,在传统生产过程中,其生长中后期农民很难干预,成为产量增长的瓶颈之一。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成熟的无人机被引入农业,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让人们对作物进行更长周期的管理,保障增长增收。同时,无人机施药利用率更高,它不仅减少了10-20%的农药使用,也大大避免了农民因施药中毒的生产事故。

相对于历史悠久的农业,无人机是初来乍到,小试牛刀。我国农业无人机在2016年至2018年处于市场适应期,2019年至2022年进入高速增长期,除了政策上的因势利导,变化的另一大原因正是新能源车行业带来电池产业快速成熟和降本,载重20公斤左右的无人机因此在航时和经济性上达到较好的平衡。

中国玉米农业的命运,或许也会因这只齿轮的转动而改变轨迹。

无人机的运用,解决了传统玉米生产种植的局限和痛点观察者网摄

无人机植保喷防,可助玉米增产10%以上

在内蒙古通辽,一场关于"增产增收"的田间测试刚刚结束。

在实验现场,人们选择了两块相同大小的玉米田,进行测产对比。一块为无人机飞防试验田,一块为对照田。试验地块经历了两次打药,分别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这是以前人工打药难以覆盖的阶段;对照地块沿袭了农户过往的生产条件,只经历了喇叭口期的一次病虫害防治。最后人们通过取样测产,对比其产量和品质上的差别。

经称重计算,此次对照地块样品重量为6.93公斤,预估亩产1083.8公斤;试验地块样品重量为9.03公斤,预估亩产1211公斤,相比对照地块每亩理论增产127.2公斤,增产11.7%。这证明在玉米种植的中后期进行无人机打药,能够有效保证病虫害防治的及时性,进一步保障玉米增产增收。

通辽测产现场观察者网摄

无人机飞防,已经成为农作物空中管理的一把利器。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专家闫晓静介绍,中国每年病虫害年均发生面积为60亿亩次左右,对粮食安全和人民健康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在防治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每年约为我们挽回超过2500亿斤粮食。如今,中国的施药技术,已经从以地面施药为主,向地面施药与航空施药齐头并进的方向转变。

忍着酷热,背着药箱在田间地头手动打药,是中国农民的经典画像之一。但如今,农业无人机施药已经成为我国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式。数据显示,中国是将无人机技术最积极应用于农业的国家之一: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超过20万架,防治面积超过21.3亿亩次,居世界首位。农业无人机播种和施肥,也成为流行趋势。

中国14亿人的"吃饱吃好"看玉米,增长增收用上"低空"利器

中国玉米的种植历史,就是半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演进史。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占粮食总产量近40%,其中60%以上用于饲料,玉米是联系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纽带。玉米种植,同时也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盘: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18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3%;其中,种植玉米的耕地为6.6亿亩,占比1/3。玉米是中国人吃饱、吃好的重要保障。

玉米单产的提升尤为重要。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中国农业自强不息,积极走向现代化的一面镜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玉米种植焕然一新。1949-1959年,中国推进玉米品种间杂交种,全国玉米平均亩产从64.4公斤提高到90.5公斤;1960-1964年,双交种的推广,将中国玉米平均亩产提高到105.8公斤;1965年开始,中国推动单交种的迭代升级,在历次6次换代后,全国玉米平均亩产已经提高了419.4公斤。

不过,即便如此,中国玉米单产未来仍有较高的提升潜力。

供职于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王洪宇向观察者网等媒体介绍,近年来,中国玉米的平均单产(每亩)已经提升到421.13公斤,2020年在新疆奇台农场,我们录得每亩1663.25公斤的高产纪录。但就单位面积产量,中国玉米仍有提升相当大的潜力:美国玉米的平均单产是719.58公斤。除了育种,在栽培等方面中国潜力巨大。

需补充的是:美国玉米多集中于"黄金带",中国则是全国种植观察者网摄

国家政策,其实早已为行业指明方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

粮食生产的防灾救灾,也一直是国家鼓励和扶持的重点。今年7月,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20.37亿元,支持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实施秋粮作物"一喷多促"。中央财政重点对玉米、大豆、中稻等主要秋粮作物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抗逆剂、杀菌杀虫剂等给予补助。

据王洪宇介绍,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主要有本身品种、气候环境和栽培措施几大类。仅拿栽培措施来说,防治病虫害上就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每年因为病虫害导致粮食损失,占粮食总量的8.8%。以玉米为例,中国东三省等均是玉米病虫害显著流行地区。玉米品种的改造往往漫长,但只要做好植保,就能快速有效地提高玉米单产。

"高效防治病虫害是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将无人机施药等新技术引入到玉米等农业生产中,各界纷纷响应。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再迎飞跃。

曾在"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组织过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农业专家闫晓静表示,从"十三五"开始,国家的一批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是为无人机施药技术研发提供支持。"植保无人飞机及以它为中心的产业链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国际影响力。"

"如果农民永远很辛苦,那么这样的农业是没有前途的"

在农忙季节,中国农田上空一天要起落超过200万架次的无人机。

一代比一代先进智能的"低空力量"的使命之一:让中国人吃饱吃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大疆农业政企负责人聂宏远表示,国内农业无人机在2016年至2018年处于市场适应期,2019年至2022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去年以来,发展已进入相对平稳的阶段,但在国家低空政策的倾斜下,有利于农业无人机未来的大面积推广与落地,当前订单量也在稳健增长中。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无人机生产企业有100家左右,仅大疆一家企业,其农业无人机2023年年度在国内的作业面积就达到了19亿亩次,同时带动了5657万亩农田的数字化。另据《农业无人机行业白皮书2023》,大疆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超30万台,已经覆盖中国1/3的农业土地面积,累计为全国培训30万农业无人机飞手。

无人机的普及,给了很多农民增产增收的底气。

观察者网摄

玉米和水稻、小麦种植,过去都面临生产粗放的问题。以玉米为例,一旦进入抽雄期或者喇叭口后期,玉米的高度就远远超过人体,动辄2.5-3.5米的高度,不再适合农民人工甚至高杆式喷雾机等传统机器去打药防治了。生产陷入两难死结:打药,要么是机器压坏作物,要么就是危害农民健康甚至安全;不打药,就是纵使病虫害,靠天吃饭。

事实上,在无人机普及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农民只能向"老天爷"低头:打一两道药,不打了。

这也是中国科技行业,正面去解决农业老、大、难问题的一个写照。

就玉米作业而言,人工喷洒农药难是全球性的问题。美国和俄罗斯等国的撒药方式是固定飞机喷洒,但它有一个前提:地广人稀。它要求人口稀疏,需要专门跑道,即便如此也存在喷洒物偏移严重的问题。相比之下,无人机更适合中国农业国情:它不受地形限制、不轧苗、精准度高,飞行平台具备好操作、图传稳定等特点,可全程运用于玉米植保环节。

对比空白对照,无人机全程作业至少可增产10%操作界面截图

公开资料显示,以大疆农业T60农业无人机为例,它具备50公斤喷洒载重和60公斤播撒载重的能力,大田作业效率能够达到100-1200亩一天。面对玉米高杆作物,大疆四天线O4图传系统可保证画面流畅稳定,并实现传输距离远至2公里。当遥控器信号遮挡严重时,还可自动切换为4G数据链路,飞行更安全。

"面对玉米四周地边有防风林的情况,大疆农业无人机通过飞行打点还可实现RTK精度级别的精准作业,保证地边不漏喷、重喷,高效便捷。"大疆农业解决方案工程师程忠义对观察者网等媒体如是说。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农业无人机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程忠义透露,2016年大疆最早在黑龙江推广农业无人机时,打一晌地(一公顷15亩)成本是120块钱;到了现在,无人机打15亩地的成本只要40-50块钱。不到10年的时间,农业无人机的作业成本,在中国降低了将近2/3。

技术的进步,也降低了普通农民使用无人机的门槛。受益于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中国50-60岁、只有小学学历的老农民,今天也能操作无人机打药,再加上国家政策的鼓励与引导,最近3年,无人机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快速增加,

"我自己曾经就是农民,我知道农民的辛苦。如果农民一直这么辛苦,那么这样的农业是没有前途的,年轻人来不会从事农业。真正要把机械化实施得更好,就要把年轻人吸引进来,农业才能做得更好。我们想用无人机助力粮食增产,让粮食保住了,让人们得鸡鸭鱼肉能够吃得更饱、更好,所有人才会活得更幸福。"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