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2年!全球负利率周期终结,争议仍在延续
当地时间周二(19日),日本央行宣布2007年以来首次加息,结束了本轮负利率时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提振经济和摆脱通缩泥潭,多家央行加入了这场前所未有的政策试验中,日本成为了最后一家放弃负利率的主要央行。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有关负利率的政策与效果,市场的争议仍在继续。
货币政策新尝试
回顾历史,丹麦是首个采取负利率的国家。当时欧洲多国陷入债务危机,面对经济持续疲软,在欧洲央行开始降息后,丹麦央行在2012年7月将其存款利率降至零以下,以捍卫丹麦克朗汇率。
2014年,欧洲央行成为第一家使用负利率的主要央行,开始向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准备金征收利息。日本央行在2016年加入了负利率的队伍,瑞典和瑞士央行紧随其后。
过去,负利率仅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讨论,旨在用来进一步对抗通缩恐慌,刺激经济。加拿大皇家银行(RBC)认为,中性利率理论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央行政策立场。近几十年来,各国中性利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房地产泡沫之后,美国消费者去杠杆化,加上政府财政政策反应不力,意味着货币政策只能承担大部分重任,因为经济增长让位于通胀过低,成为了首要问题。结果是,除了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等替代的政策工具外,各国在利率降至零之后,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强化了有关负利率的预期,全球进入新一轮紧急降息周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1年刊文表示,负利率政策成功地缓解了困境,而没有引发对金融稳定的重大担忧。
事实上,外界对负利率的担忧来自多方面。首先是银行、家庭和企业是否会因应新政策而大规模转向现金,从而削弱央行利率与其他利率之间的联系。其次,银行是否会抵制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减少贷款以防止利润下降,再次,负利率政策能否提供有意义的货币刺激。潜在的重大风险是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以及对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基金运作中断的担忧。
IMF认为,根据迄今为止的证据,这些担忧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实现。负利率政策已经证明,刺激通胀和产出的能力大致相当于可比的常规降息或其他非常规货币政策。有观点认为,负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可以达到传统货币政策的90%,并引导货币市场利率、长债收益率和银行利率下降。
IMF强调,即使现有的"长期低利率"环境确实造成了严重的金融稳定问题(导致金融机构追求收益或过度承担风险),负利率政策本身似乎并没有加剧问题。例如,银行风险承担的增加似乎并不过分。对于只有少数央行尝试的原因,可能与体制、制度和法律约束有关,而一些金融系统可能更容易受到负利率政策的副作用影响。例如,拥有大量中小银行的国家,更依赖家庭存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往往不愿意采用负利率。